开幕式
2019年10月11日,艺术联乘·第三届天河区公共雕塑艺术节,如期于VT101维多利广场开幕。本次艺术节开幕式由广州市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程一峰先生主持。出席本次开幕式的有VT101维多利广场项目总经理黄林女士;副总经理茹家添先生;广州市天河区文化馆副馆长陈尚先生;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原先生;香港中文大学吴妮娜博士;国际独立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陈国辉先生;广州市雕塑学会会长陈经毅先生,名誉会长陈育灵先生,副会长谢远清先生,理事李超先生、姬舟先生、何锦华先生;泉塘68艺术空间创始人梁永标先生;生活艺术地图总监李艳女士;油画家张余乐先生、刘丹蓝先生;一幅画画廊创始人刘娟女士及广州市雕塑界同行及参展艺术家。
(开幕式嘉宾及艺术家合影)
开幕式结束后,嘉宾及艺术家们移步VT101维多利广场内观看展览并进行交流。
学术论坛
观展结束后,各嘉宾及艺术家相约广州购书中心,进行以“体验与互动——城市公共雕塑艺术发展的可能性”为主题的学术论坛,本次论坛的主持人由陈国辉博士担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论坛中的精彩发言吧!
(学术论坛现场)
陈国辉:今天我们主要是谈公共艺术的话题。我们在一个特定的公共空间中举办展览,首先涉及什么是公共空间的问题。从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最早应该是国家公有空间,比如天安门广场,它是按照国家意志指导下的公共广场设计。新中国初期受苏联建筑师的影响和指导,我国建造了大量的国家公有空间建筑与广场,也促成了很长时期城市大型雕塑的创作,这种情况一直影响至今。按哈贝马斯的解释,公共空间与国家公有空间不同,它是指非政治世界形态下的人类活动空间。比方说,除了政治意识形态之外的空间,如商业广场,综合商业楼宇等。即是说,公共空间比原来国家公有空间的范围更大,也更宽泛了。这意味着原来服务于国家公有建筑和空间的城市雕塑转型为公共艺术,概念范畴也扩大了。由此也将面临着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我们这个展览在公共空间中举办,不仅雕塑作品的制作、运输等方面需要考虑,还有怎样才达成有效公众参与展览的交流与互动,乃至如何持续性推广公共艺术展览所面临的问题等都需要我们来探索与思考。
(陈国辉先生发言)
冯原:艺术的个人化在19世纪之后。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工业化颠覆了原来只有贵族才能拥有的文化和艺术。在工业化之后,它发生了一个双向的转变。一是艺术家必须把艺术的决定权掌握在手里。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再听有钱人的,我们也不再听过去传统的、贵族的。所以这个时候“个性”的概念就出来了。但另一方面,工业化创造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意味着原来属于贵族把持的产品,现在大众都可以分享。这个分享跟工业化之后的传播方式有关系。当现代传播方式出来之后,文化产品得到普及,这种普及使得艺术家与受众相互塑造。但是表面上很矛盾,一方面艺术家必须要特立独行,这样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艺术产品。另一方面大众文化需要易于传播的产品,通过传播才能获得商业利益,所以这两个看起来是很矛盾。
(冯原先生发言)
吴妮娜:从民国初年到现在,很多艺术家一直在追逐,怎么样去体现现代性、当代性?怎么样去掌握并利用接触到的新技术、新文化。他们在追逐的时候,会有一些迷失,我也会有迷失的时候。我们到底想怎么样去表达自己心里面的想法,怎么样去体现想表达的当代性?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意义,今天的雕塑展,我觉得很惊喜,因为很多的艺术家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就是艺术和人的关系。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雕塑更能体现艺术与人的互动性。它可以让公众触摸,摆弄,而这是绘画做不到的。让公众在与雕塑的互动里面产生体验感和感受文化熏陶,是非常好的美育渠道。
(吴妮娜女士发言)
茹家添:在展览实际操作层面,从规模和位置的变化,我们更多的考虑雕塑与我们整个广场环境的关系,包括雕塑与建筑立面融合的可能性。在展览出发点层面,其实我们这个项目与其他场地类似艺术项目概念是不同的。第一,像硬装一样长期固定在建筑体,或者不具备变更性的雕塑艺术不是我们的选择。我们需要可变化的,开放式的雕塑艺术配置。第二,我们广场的客流量非常巨大。而且客流量层次有很大差异。对此,我们更希望展览的作品不是单独针对某一个群体,而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茹家添先生发言)
刘娟: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可以让更多的作品展示给更多的人。因为普通大众是很难接触到艺术品的,他们只有通过美术馆、博物馆接触到艺术,而那种艺术又有一点遥不可及的感觉。从教育的层面上,我自己是美术出身的,我们的父辈是完全没有艺术的概念,但我不能让我的孩子没有艺术的概念。这种文化传承、艺术基因一定要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植入。有的时候一件艺术品它不是有多么的神奇,而是它与你相遇的时候,正好满足了你的精神需求。我希望在艺术传播路上,大家可以一起努力,走得更远一点。
(刘娟女士发言)
谢远清:艺术家希望作品做出来后能给人看见,也希望传播,想获得一定的交流和认可。我觉得我与其他雕塑家应该有一种共性,我们首先要用心创作,然后希望看到作品在公共空间展示会获得怎样的效果。这里头有两个问题要解决,我为什么要做雕塑?我要做什么样的雕塑?公共雕塑是一个更复杂的课题。公共空间中,有无数种不同的人。除此之外,我们雕塑家还要面对雕塑界,面对艺术界和一些专家,我们不能让这个作品只让老百姓觉得好玩,还得有艺术含量,有学术性。
(谢远清先生发言)
梁永标:我觉得公共艺术跟大众有互动性,互动性是它的标志。在商业空间里,接触公共艺术最多的是年轻人。所以我会想做让他们一看见就觉得“这就是我”的雕塑。公共艺术应该是这种有代入感的东西。在国外看到很多雕塑,不会觉得它有什么意思,但就是觉得它很好看,在环境里边很协调,我觉得就已经够了。而且这些雕塑也都是可以让人爬,让人摸的东西,也就是说互动性非常重要。
(梁永标先生发言)
姬舟:一个表演,一个活动,一个社区的规划,我觉得这都是公共艺术。今天我们把自己的作品拿到维多利广场,在公共空间展示。但其实作品并不是为维多利这个广场去设计的,只是我们的作品刚好适合这个悠闲的广场。我觉得公共艺术是一个服务行业,如果一个广场要做特定的雕塑,肯定是为了广场的属性,专门去设计的。公共艺术家应该是结合广场特定的需求,根据它的空间属性,人流专门为这个地方设计的设计师。
陈育灵:我是作为艺术创作者参加这次活动的。我们展览出来的雕塑作品放在那里算不算公共艺术?我们在维多利广场放置作品,最终的效益是什么?我想,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外面的人是怎么看我的东西的,然后形成一种反馈。那观众是怎么看我们的作品?首先他是一种好奇,这个东西为什么放在这里,这个东西是什么材质?有些可能看到就感觉好玩,这就是艺术。而后又再提出,这东西有什么用?这个东西跟我有什么关系?一旦观者会去反思,会去想这个问题,就可能对它产生效用。
冯原:雕塑的主要目标其实还是信息传播。信息传播的起点,或者说信息传播的基础,其实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因为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类得靠人心来交流。人心需要教育,教育就需要沟通,沟通和教育都是信息传播的方式。我们的祖先面对沟通问题产生了很多麻烦。只有沟通协作,人才能够组织起来,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说,谁能发明协作和沟通的方法,谁就能取胜。雕塑是信息传播,宣传得越广,雕塑就越成功。
(积极发言的嘉宾及艺术家)
(认真思考的听众)
在论坛的最后,程一峰先生与冯原先生以一个展望性的问答结束了今天的话题。
(程一峰先生发言)
程一峰:我想让冯老师展望一下20年后雕塑家的状态。
冯原:我觉得雕塑家在20年之后依然还可以做雕塑,不过雕塑家可能会带上VR的头盔,带上VR眼镜。这样的话,可能在那个意义上雕塑家们恐怕会从事两种空间的营造,一个是现实空间,一个是虚拟空间,这是不是拥有了一个更大的塑造可能性。还有一个就是雕塑家可能会和很多不同塑造空间的人产生更紧密的合作。因为拥有更容易与人链接的工具——数据。所以工程师、雕塑家和建筑师们,他们可能真的会联合起来,而且他们之间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我觉得这个是未来20年一定能看到。
(以上内容节选自论坛中嘉宾及艺术家发言)
至此,艺术联乘·第三届天河区公共雕塑艺术节开幕式暨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本次艺术节持续一个月,10月11日-11月10日期间,VT101维多利广场将陆续举办展期活动,欲知详情,请翻阅本公众号上一条推文,感谢关注!
最后,特别鸣谢李超、曾炜豪提供图片,感谢你们的支持!
-END-
图片|李超、曾炜豪
文字整理|程一峰、梁嘉欣
编辑|梁嘉欣
审核|广州市雕塑学会活动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