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呈形——程一峰创作自述
展览主题:无形·呈形——程一峰X吴谦双个展
展览地点:中国·厦门时代美学馆(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厦禾路668号海翼大厦B座一层)
2020年5月17日,由厦门时代空间TIMESSPACE主办、厦门时代美学馆承办的《无形·呈形——程一峰X吴谦双个展》在厦门时代美学馆正式拉开帷幕。展览展出艺术家程一峰22件抽象雕塑作品及艺术家吴谦43幅抽象绘画作品。
开幕现场视频
左起:
雕塑诞生之初即是人类创造力的确证,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提供物质象征。很多雕塑作品都在传递这样的信息,世界由多层次空间复合而成,人只要拥有想象力,生活就充满了可能性。
程一峰采访视频
雕塑作品与某一客观事物的相似程度从来不是欣赏雕塑艺术的正确方法。好的雕塑作品由创作者生存体验与潜意识融汇而达成,它并不仅是理性的智造,并非能仅凭理性来陈述。好的雕塑作品可以籍想象力让人对未知世界产生遐想与冲动。雕塑创作者在关注现实的生活之外,还应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基于创造与想象的个人世界。创作者生命能量辐射的范围,生命能量迸发的时间总量,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最终将普通的雕塑创作者升级为雕塑家。
纵观雕塑艺术发展历程,布朗库西用超凡的自信去寻找现代雕塑的语言;贾科梅蒂用整个生命去寻找人类精神的图式;亨利·摩尔用强烈的好奇心去筛选自然万物、并由此建立自然与人的形象联系。真正的雕塑家并不发明雕塑造型,雕塑造型存在于自然的每个角落,雕塑家只需要选择与发现。”优秀的雕塑家,通过寻找、发现、选择、重构、塑造的过程,发现自我,为人类文明的路径增加一种可能性。
2013年在广州我做了第一次个展,所展出大多是人物题材雕塑作品。那个展览之后我决定放弃人物题材,尽管这个研究主题贯穿了我整个的学习阶段。我开始关注树木,花卉,果实,石头,海洋生物等自然附属物。机缘巧合我得到了一些零碎的太湖石,我将这些石头视为自然的碎片。我尝试据石塑造,塑造不是为了再现某一件太湖石,只是籍太湖石牵引去探索有审美意味的空间构造,因此,我籍太湖石引发的塑造过程目的不在于太湖石、而在于空间。空间,是人感知系统与自我的交互与确认。
与自然对话,将自然碎片词汇“翻译”成现代雕塑语言,是我现阶段的任务。作为创作者,籍“自然碎片”的牵引进行的“造型游猎”,是我对自己创作状态的概括。猎人出猎时,结果不可能完全预知,只需尽力而战。一件作品的创作初始,我并不确定它们最终完成的模样,边做边看、发掘其可能性,也有一些模型被最终放弃,这种创作方式让我保有好奇心,充满期待,且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去把握材料,空间,形态,力,势等要素。雕塑创作是我发现自我和链接世界的工具,凝聚了我的生存体验。在喜欢简单答案、对事物确定性有强烈渴望的人眼中,我的雕塑作品可能过于复杂与开放。当我们面对一个快速变化的生存环境。当科技持续迭代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时候,雕塑单纯质朴的特质,对忙碌紧张的生活有解缚作用。
《穆忞No.1》
铁
49x41x53.5cm
2016年
不锈钢
70x47x57cm
《2018年No.14》
黄铜
42x29.5x31cm
《2018年NO. 4》
黄铜
40×40×34cm
Copyright© MeGs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