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原是个美好的休息日,雕塑学会的成员们却冒雨前往石湾考察,实在精神可嘉。
雨有这么大呢!还好我们的热情是浇不熄的。
4月20日,雕塑学会组织了一场石湾考察之旅,旅途行程如下:观看胡博先生及夫人毛桂珍老师的纪念回顾展;参观吴信坤老师工作室;参观东方印象园;拜访魏华老师工作室,听他做艺术分享;参观石湾陶艺学会会长赵淋的工作室;参观佛山雕塑院。接下来,请随小编一起回顾一下吧!
广东石湾陶艺博物馆《博雅陶珍——胡博毛桂珍回顾展》开展以来受到了多方的支持与重视。当天,学会亦以此作为行程的第一站,前来观摩学习。观展结束后,转往吴信坤老师工作室及东方印象园参观学习。
雕塑学会成员观看《博雅陶珍——胡博毛桂珍回顾展》
结束了东方印象园的参观学习后,大家便与石湾陶艺学会的成员一同前往魏华老师的工作室,看魏华老师的展品,听魏华老师的艺术分享,石湾陶艺学会与我们学会之间更是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谈话。
参观魏华老师工作室,听魏华老师介绍个人作品及藏品
在艺术分享会上,魏华老师发表了观看胡博老师展览后的感言。他认为胡博老师对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作品是原生态雕塑的标本,石湾雕塑属于中国传统雕塑的范畴,属于中国原生态雕塑的类别,是可以和罗丹的雕塑齐名的。胡老师作品的观念,技法,审美,趣味都跟中国传统绘画是相对应的。这个切入点以后会给石湾带来很大的学术空间,赋有价值取向。
之后他又和我们分享了一些创作及教学心得。
魏华老师:在创作过程中,我有把事物本身解构,融入个人形态和语言去创作,用线条在塑造形体,例如新公仔,已经不是原来具象创作的理念了。
创作都应该与“公共”有联系,公众,公共空间等。把陶瓷重新回归到空间里面,把陶瓷的体量做大,与公共空间结合。艺术创作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应该回归到公共空间的事物中。
雕塑的创作手法与陶艺的创作手法是不一样的,比如作品成型的方式,塑造的方式等,形体的语言等,陶艺与雕塑很不一样。我们可以从构建的方式去思考,结合意向性的延展。雕塑和陶艺都是和泥巴打交道,雕塑、陶艺两个学会之间可以多些碰撞。雕塑家创作陶艺作品时可以借助绘画的语言,把手法表现得轻松一些,写意一些,把泥的本质和泥性表现出来。泥性与金属铜,石头等都不一样,他本来就具有天然的味道。
佛山有很好的文脉,渊源,有特别的泥料,釉料和窑,非常适合陶艺的发展,也非常有利于带动社会陶艺生态圈的发展。
在教学方面,以前基本都是概念式的教学,现在学科体系和发展都更加完善了, 我认为应该把具象和抽象,也就是系统性的现代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让学生多做实验性的探索,思维尽情释放,同样的道理对我们的雕塑学会的成员也是适用的。
在分享会上,我们的学会成员与石湾陶艺学会的成员也纷纷发表自己对创作或对协会之间合作的看法。
石湾陶艺学会:广州市雕塑学会有机会可以来石湾一起创作,这边有擅长做柴烧的会员,有熟悉釉料的会员,资源丰富。我们可以换别的材料做创作,可以进行创作营。作品完成后再做相关的沙龙分享,作品展览等,欢迎雕塑学会的会员们过来创作。
广州市雕塑学会:我们也认为雕塑学会与陶艺学会更直接的交流应该是走到一块儿一起创作的,在创作过程当中共同探讨不同的观点,体验尝试和求知的乐趣。我们可以多和石湾陶艺学会交流有互动,可以做系列的工作坊,工作营等活动易于双方成长。同时也有利于社会雕塑生态,陶艺生态的发展。
石湾陶艺学会会长赵淋发言
石湾陶艺学会成员发言
学会成员积极发言
分享会结束后,学会成员又到了石湾陶艺学会会长赵淋的工作室参观。最后,便到了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佛山雕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