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访谈录(一)——关振华、梁建创、陈志明

4月30日下午,在广州市雕塑学会的策划与组织下,我会举行了2020年第一回“会员工作室走访活动”。走访活动以广州市雕塑学会会员为对象,通过走访工作室的方式,更深了解会员的创作风采和状态。本次走访交流我们试图置于自由多元的语境之中,从雕塑本体语言出发,从而进行轻松愉快的分享和对谈。


本次交流活动我们走访了关振华、梁建创、陈志明三位雕塑家,从个人创作感悟、创作灵感、对艺术的思考等方面展开了交流与讨论。


采访地点:小洲艺术区2014工作室


关振华篇

关于艺术创作,我个人倾向于站在一个观察者的位置,几乎不带情绪,更多的只是叙述,作品让我冷静,秘密在于不揭穿任何事物。当然,我愿意在艺术史的框架中去思考,在一个庞杂的系统中寻找同类或者异类,这是一件很过瘾的事情。同时,我也经常会发问,构成作品的元素是什么,我该如何利用它们,如何拼接、推演或者构建。他们是一种延伸而不是结束。
   
问:关于材料、技术、观念三者的关系,您是如何把握和处理的?    
关振华:关于创作材料的选择,我认为要打破材料、技术、观念上的限制,挖掘物质本身传递给人的直观感受。材料是本质,他们负责揭示。我的作品《不可理喻的描述》便使用了遗弃的物品来进行创作。对我来说,作品是一种呈现方式,他们更像是一种建筑而非土木工程。



关振华 
《不可理喻的描述》
现成物:手套、陶、钢架子、椅子、旧手机
90×120×130㎝
2018年

此外,当作品展示在公众面前时,实际上,作者的创作已经结束了。如果有所谓的“后创作”这一概念的话,那么,观众的体验将给作品带来无限可能,如果两者能够擦出火花,甚至开始交流,他们将共同构成认知景观,那无疑是作者的荣幸。我期待我的作品能与观众达成物与人的延伸。这是一种特殊的阅读与体验,他们让我一直保持着创作的热情与警醒。


工作室一角


关振华作品及简历



关振华
《我关心上帝关心的秘密》
不锈钢    
58㎝×43㎝×60㎝
2008年-2018年



关振华 

《我们,我们》

90㎝×90㎝×35㎝
2013年



关振华 
《臆想的游历》
白铜
100cmx130cmx80cm
2013年


关振华  

《无视与控制》

50㎝×80㎝×32㎝

2018年



关振华 
《树上的天空》
白铜
93㎝×90㎝×70㎝
2014年-2017年


关振华 
《我关心上帝关心的秘密 2》
∮30㎝×280㎝
2019年


关振华

广东阳江人,师承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韦振中副教授。

现居广州,自由艺术家、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雕塑学会会员。 


展览情况:

1997年   雕塑《锲而不舍》入选广东省青年美展  

1997年   雕塑《难分难解》入选广东省体育美展

2000年   雕塑《军魂》入选广东省美展 

2004年   雕塑《大气》入选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图片展 

2010年   雕塑《榕影青溪》•广州

2011年   雕塑《关山月像》•阳江职业学院

2013年   ICI ARCHITECTURE(噐建筑)·关振华个人小型雕塑展

2013年   雕塑《乌合之众》入选亚洲雕塑协会现代雕塑展

2014年   雕塑《我们,我们》入选广东省美展

2015年   雕塑《臆想的游历》入选广州市雕塑学会成立首展 

2017年   雕塑《臆想的游历》开放的语言:广东雕塑邀请展

2017年   雕塑《我们,我们》开放的语言:广东雕塑邀请展

2018年 《我们,我们》参加维多利亚雕塑与城市空间展

2018年   装置《不可理喻的叙述》参加紫泥塘“朋友圈的肖像”雕塑展

2019年 《江山如此多娇一关山月》2019广州青年意象雕塑邀请展

2019年 《消隐》逸·生活与雕塑邀请艺术展

2020年 《向左,向右》九人展 小洲艺术区


梁建创篇


关于我的艺术创作,面对材料选择的时候,侧重点更多的是个人感受、个人体验和个人态度,我最注重的其实还是自己个人情感的表达。现阶段我的作品可以说是真实的,我也希望自己的作品尽量不受物质商业的干扰,是纯粹的、质朴的。我在创作中,也尽量让自己不要参杂太多的杂念,先把作品做好再去思考其他的问题。



梁建创
《表演者》
铜 
60cmx30cmx43cm 
2014年

作品《表演家》,或许你看到后会想,这是个魔术师。是的,可以这样说。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表演家,每天的落幕,或许是一个真我的思考,或许是一个等候。


工作室一角

梁建创作品及简历


梁建创
《听风者》
青铜  
80cmx38cm x18cm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