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杨小桦先生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Op. 18 - I. Moderato (C小调第2号钢琴协奏曲,作品18 - 第一乐章 中板)Stanislaw Wislocki;Warsaw National Opera Orchestra;Sviatoslav Richter - Odyssey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每当经过广州雕塑公园的圆形小广场,看见那对由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的、环抱着的“大手”,我都会想起它的作者,我的老师——杨小桦先生。


杨小桦《平衡》石 1993年


岁月无声,先生离开我们有整整四年时间了,但正是《平衡》这件作品,让我们觉得他不曾离开。


个人简历

杨小桦,1959年2月生于广州。199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并留校任教;2005年被国家教育部选送,留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2007年获俄罗斯艺术学硕士。

曾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党总支书记兼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广东美术创作院成员、广东省建筑土木园林艺术工程学会会员。

主要艺术经历:
1992年作品《黄土魂》应邀第一届中国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
1993年石刻《平衡》获广东省环保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1994年作品《改革》获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优秀奖
1995年9月至10月随中国雕塑家代表团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考察
1996年 参与广州雕塑公园的设计及建造作品《平 衡》被广州市政府收藏
1997年 参加第一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艺术大展作品《平衡》被长春市政府收藏
1999年 作品《情溢珠江》合作获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水景雕塑单项金奖             
2000年 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中心自修
2001年 作品《石破天惊》参加北京延庆国际雕塑展并被收藏
2002年 作品《平衡》被杭州市政府收藏
2002年 作品《零的突破》入选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
2003年 作品《零的突破》被广州市政府收藏
2004年 作品《兰飘锦绣》被定为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主题雕塑
2005年 作品《零的突破》被澳门特区政府收藏
2005年8月被国家教育部出国留学基金委选送赴俄罗斯留学
2007年7月作品《脸谱.花旦》《脸谱.老生》在圣彼得堡美协主办的  
中俄高等美术教师作品展以及列宾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2008年《脸谱.花旦》应邀参加首届广东大展
2009年《脸谱.远去的记忆》被香港雕塑学会收藏
2009年《脸谱.包青天》《脸谱.花旦》应邀广东当代雕塑11十1展
2010年 负责江门市《星光园》的肖像雕塑研发课题
2010年5月赴美国考察
2011年 作品《胡蝶》广东百年风云美术作品展
2011年作品《平衡》在日本福冈展出
2012年l0月 木雕《包青天》应邀参加韩国首尔主办的亚细亚当代雕塑作品年展


杨小桦先生并不是一位“高产”的雕塑家,也没有刻意地营造某种“个人风格”。尽管他有着极好的泥塑造型能力,但他并不局限于以泥塑的方式进行创作。相反,他内化了泥塑中的造型体验,结合自身对社会和民族的真实情感,通过带有实验性的材料,创造出一件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雕塑作品。


杨小桦《黄土魂》发泡胶 1992年



杨小桦《改革》泡沫 螺纹钢 1994年



杨小桦《零的突破》金属焊接 2001年



杨小桦《脸谱·花旦》木雕 2007年
Allegro moltoKurt Masur;Antonín Dvořák -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

从雕塑创作的角度来讲,他更像是一位满怀好奇心的实验者,用不同的材料表现不同的题材——用层层叠加的方式隐喻沉积和沧桑的《黄土魂》;用开凿腐蚀石头的场景,寓意社会不正之风急需重视的《改革》;用子弹壳焊接而成的射击者,讴歌民族复兴的《零的突破》;在俄罗斯留学期间,从异乡人的角度反思中华文化后,用桦木打造的木雕《脸谱·花旦》——这一件件看似不成体系的作品,都无不透露出杨小桦先生对我们这个民族深沉的爱。

子年头,新冠疫情肆虐。当“居家令”结束,当再次站在这对“大手”雕塑前面的时候,我们更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共同守护美好家园的重要性。《平衡》——就是这样一件能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阻碍,能打破种族与性别的隔阂,更能直达内心“真”与“善”的经典作品。

因为有经典作品传世,并以此与我们保持着交流,所以他还活着。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每当我听到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我都能感受到他不曾离开。他仿佛就坐在旁边的椅子上,闭着眼睛,手指轻轻地打着节拍。

不听音乐的雕塑家不是好的雕塑家。”——他曾经半开玩笑地说。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Flat Minor, Op. 23, TH 55: I.  Andantino sempliceKyrill Kondrashin;Sviatoslav Richter;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Mahler, Tchaikovsky & Others: Orchestral Works

美感是相通的,音乐——作为高度抽象的艺术形式,从听觉上打开了感知的另一扇门,这不仅给强调视觉化的雕塑带来了更多“形而上”的启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听者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美”的态度。这就像穿过一片阳光斑驳的密林,如听到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来到一个尚无人迹的地方,又响起了德沃夏克的《自新世界》;到了宁静的夜,看到皎洁的月亮,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涌上心头的感觉。

Piano Sonata No. 17 in D Minor, Op.31 No. 2, Tempest (1992 Digital Remaster): I. Largo - Allegro (第一乐章 广板,快板)Sviatoslav Richter - Sviatoslav Richter: The Master Pianist

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是先生对美的信仰,音乐永不消逝,所以他还活着。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每当广州市雕塑学会举行年度大展,我都能感觉到先生不曾离开。他似乎还在指导着我们布展,端详着每件作品,并为我们的开幕式鼓掌。

在广州这个南国之城,随着美术学院的扩招,艺术市场的逐步建立,以及个体意识的觉醒,雕塑创作者逐渐增加。他们从学院毕业后,除了参与社会工作外,仍然坚持自身的创作。而这些“散落”的雕塑创作者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和交流,因此,南国之城雕塑“多样化”的生态得不到充分的展现。这些拥有强大活力的“非体制内“创作者,需要联合起来,建立一个自主的交流和展示平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广州市雕塑学会应运而生,并在2015年4月举行了成立大展。

有赖于杨小桦先生等几位雕塑界老师的鼓励、指导和支持,也有赖于初创成员的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稚嫩的广州市雕塑学会从萌芽走向成长。 

因为对朋友、对晚辈的关心和爱护,先生的身影也将存留在我们心中,所以他还活着。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每个人的躯壳都不可避免会有消散的一天,但他/她的精神、信仰和爱都会拥有更长的生命。

                                                                                                                             文/ 张羽 
2020年5月5日



十五年前,小桦先生到圣彼得堡留学。

那时,他谦逊稳重,平静从容;身材高大、喝酒前常不苟言笑;穿皮衣上街时,鼻梁上架着墨镜,雪茄在手,颇具大哥风范,与之一起,安全感满满。

记忆中,先生讲究生活细节,注重品质,厨艺精湛、且乐于分享。聚会时,他是勤劳且天才的厨师,还能不费力的兼任大堂经理,招呼众人。故其所居之处、即是朋友们的聚会中心。

先生亦师亦友。工作室学习期间,先生常化身为助教,帮助名义上的学弟、学长们,修改泥塑,教习翻模,事无巨细,不厌其烦,先生是一位灵魂有温度的人。

四年前,先生因病英年离逝!朋友们从全国各地赶来,送别先生。人与人相识相交或许只是机缘巧合,流逝的时间,逝去的故人却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文/程一峰 

2020年5月5日



杨小桦老师,是我本科时期的专业授课老师,也是我毕业创作的指导老师,又是我第一份工作的推荐老师。他是我的恩师,恩人,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楷模,学习的榜样。他为人和蔼、亲切,对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小孩一样,他总能体谅年轻学生的“不容易”,经常鼓励我们要好好努力,说一切都会变好的。

杨老师不但教会了我们专业,也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可惜,我们还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没来的及报答老师的栽培和知遇之恩,杨老师就离我们而去……。愿老师在另一个世界一切安好,祝福老师的家人安康吉祥。


文/吴福珍

2020年5月5日



大师兄杨小桦不仅是班上年纪最大,而且是唯一一名已婚有家庭的同学。

理所当然的,去杨府蹭饭便成了我们这帮单身小青年的日常了。同窗四年,不止艺术上的学业收获,更在大哥和大嫂家里修到了课堂里没有的课程:人生。


文/何锦华

2020年5月6日



杨Sir~

          忆念教导,惜别之间,再见永没止。

                  

   文/杨茵 

2020年5月6日



Copyright© MeGs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