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六】陈芳玲:创作是由内向外的历程
编者按

自由自在地创作是艺术家当下修行的一种态度与状态,在雕塑的创作领域中,有一群特殊的女性群体,以女性独特细腻的体察视角,把握对材质的独特体验,以心格物,以情触物,使材质的自然属性内在地转化为雕塑的语言,展现出了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广州市雕塑学会“工作室走访活动”第六期走访了艺术家陈芳玲。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陈芳玲将妻子、母亲的身份视作自己的本职工作,兼顾家庭和创作。本期工作室走访,艺术家与我们分享了她的创作经历,以及对雕塑、陶瓷创作的思考与感悟。


采访地点: 长洲岛(黄埔造船生活区)
采访对象: 陈芳玲
采 访 人: 廖欣怡、杨 露



文末有福利


MELANCHOLYWhite Cherry - MELANCHOLY


Q:为何选择泥巴成为您的创作伙伴,这种材质为什么吸引到您?

陈芳玲:正如人们一提到农民就会想到泥土一样,泥土是农民劳动的基础,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源,我就像一个在泥土上耕耘的劳作者,和泥土的联系非常紧密。泥土的秉性很独特,不同的人与之结合,感受到的脾气和特性都是不一样的。你必须要先去揣摩泥土的脾气和特点,才能揉练成团,感受到它的实质,然后慢慢把藏在里面的作品的灵魂呼唤出来。

雕塑和陶瓷的创作是我和泥土打交道的两种重要方式。在陶瓷的创作中,每一次的开窑如同一个打开宝藏的过程。开窑的成品并不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因为除了70%的人力,剩下的30%是靠天意的。我们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成熟的经验,而天意虽不可控,却是最吸引人的。在做雕塑的时候,我和泥土的合作过程也很愉快。在我看来,雕塑跟陶瓷的创作是相辅相成的。



采访视频


Q:在创作过程中是怎么克服造型能力或者技法上的困难的? 

陈芳玲:有些基本功依托于传统的技法训练,而我大学念的不是美术专业,所以基本功是我一直在不断加强的,但另一方面跳脱出传统的技法训练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我的创作非常自由,不会受到既定规则的束缚。此外,身边的这一拨专门学艺术的朋友也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不同人身上我学到了不同的东西。因为创作没有绝对的标准,不同的专业或者不同的人群从事创作,表达的东西都不一样。就像欣赏作品,眼光和角度不同,每一个人读懂和读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思考的问题也不一样。




Q:作为女性创作者,对创作会有不一样的理解角度吗? 

陈芳玲:我在创作的时候很少会专门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完全是顺应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作为一个女性、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我的创作肯定是带了我的性别特征。但我考虑更多的还是个体上的不同,而非性别间的差异,因为撇开性别,我们更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和灵魂。其实细想一下,男性和女性不是对立的,女性也有很多男性的特质,而男性也会有非常情绪化,非常细腻、温柔的特征,所以我觉得男性和女性特色其实是混杂在一起的,有一些品性是男女兼备的。



工作室一角


Q:您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陈芳玲:灵感是很玄妙的,很多时候,当我回过头来看自己多年前的作品时,我总会陷入到一种“自我怀疑”的境况里:这件作品是我做的吗?我当时是怎么做出来的呢?现在让我再做一个这样的作品,我不一定能做出来,因为灵感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我认为个体其实是一个媒介和通道,有一种更高层的灵性在个体之上,当这层灵性某一天突然间击中了你,这就是灵感了。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媒介和通道,所以由灵感而来的作品一定有个人的特质在里面。然而灵感又不是完全摸不透的,它来于生活的积累。当我们的经历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对人生的思索积攒到了一个点,灵感自然而然随之降临,并且激发我们创作的欲望。我非常喜欢看绘画和插画,当我有意识地从立体的角度来看待绘画插画这些平面的东西,并且与创作的点子相结合时,我会非常兴奋,这一过程给了我很多的灵感。




Q:对您而言?创作意味着什么?

陈芳玲:对我来说,创作是一种表达。因为一个人不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所有的想法,这个时候创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一方面,创作是一个从内向外的过程,能够把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全部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创作也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能让外界对个体产生影响,进入个体的内在并且实现交互。




Q:孩子跟家庭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陈芳玲:没有建立家庭、养育孩子之前,创作时间是很自由的,我可以全情地投入其中。但有了家庭和孩子以后,创作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自由了,我必须学习一门功课——停下。有时候,当我的创作进行得正起劲的时候,会发现需要接孩子放学了,这时候就要懂得停下来了。就像孩子在提醒我什么时候必须从工作的状态抽离,回归到一个妈妈的角色。



工作室一角


Q:如何处理创作与孩子,家庭之间的关系?

陈芳玲:这方面我一直都希望能实践这四个字,活在当下。我希望分清自己的角色,当作为一位母亲需要陪伴孩子时,我就专心陪伴孩子;当作为一位创作者需要回归创作时,我就会专注于创作。而且在花时间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你细心去观察这个孩子,会发现其实能够从他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创作,是一种艺术的学习,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Q:您觉得一件好的作品和占用的时间有直接的关系吗?

陈芳玲: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绝对的。比如一件作品如果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的话,需要合理安排时间,这种情况下,作品的质量和占用的时间是有直接关系的;但是如果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对作品的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投入。因为你可能创作一天,但是是心不在焉的状态,那成果就是不明显的。也可能你集中精力,完全投入,只需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创作。

所以如果要想完成一件好的作品,我们需要保持纯粹的心态,听从自己内在的声音,把握好创作的那一段时间,并且专注于当时当刻的创作。



工作室一角


Q:现阶段创作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陈芳玲:首先是时间问题,作为一名创作者和一位母亲,要兼顾家庭和孩子。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效率,是现阶段我创作面临的最大的外在困难。其次,就内因而言,如果我的表达找不到出路或者我的作品做出来之后不合我意,那也是一种困难。这是一个磨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很曲折的。



工作室一角


Q:您认为什么是创作里面最为重要的?

陈芳玲:我觉得过程最重要,假如说作品有很多人喜欢,那快乐固然是快乐,但是其实最让你快乐是那个过程。你会回想起你跟这件作品日夜相处的过程,那是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拟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不是名和利,也不属于世俗。当然了,有快乐也有痛苦,正是这种仿佛跟你的作品谈恋爱一样曲曲折折的过程,这种漫长的创作和心路历程,我觉得是整个作品里面最重要的东西。



工作室一角


Q:为什么要从事创作?

陈芳玲:这是一个终极的疑问。当我第一次接触到陶艺的时候,猛然间就有了灵魂契合的感觉。这是我求学之路上从来没有过的,我仿佛找到了天生的使命,觉得自己生来就是做这个的。

我想除了要诉说要表达,还因为生活里无处不在的雕塑感。我觉得很多东西,不光是立体的三维的,还有平面的,一个事件、一种气氛或者一样感受,都可以带给我强烈的雕塑感,我期待用我的雕塑语言来表达出来。就像某一刻你突然想跑一下步,或者说想去打一场羽毛球,想豁出去冲出去,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顾,就这样离家出走破门而出,享受那种酣畅淋漓的痛快和洒脱。在世俗里我没有太多这种机会,但是创作就一直在给予我这样的机会,让我不断打开,不断表达,不断跟外界交流。所以我为什么要从事创作呢?是因为我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是因为我有表达的需求。





陈芳玲
展览中的《睡觉系列》和《大眼袋系列》










艺术家简历



陈芳玲简历

1977年生于广东省吴川市

 2003年参与创办片瓦陶艺工作室


参加展览:

2006年   《大合唱》于广州艺术博览会展出

2007年   《暖冬》入选上海青年艺术大展

2010年   《大合唱》、《睡觉系列》、《城》参与北岸女子艺术联盟精品展

2016年   《一合相》参加广州雕塑学会山海经大展

2017年   《一合相》参加广东省第二届雕塑大展

Copyright© MeGs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