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被封闭的某种群体的象征|雕塑学会×林振福




密集、有序、逻辑似乎与自由无关,但这些现象就是毫不违和地同时实现在林振福的作品中。研究生至今,有些语言线索随着时间和生活经验流逝而失效,但“自由”却被筛出、留下,穿越时空之后再次呈现时,重新与当下现实产生共振,形成新作品的气质。 所有人都被现实和时代裹挟着,不自知不自觉地往前赶。林振福也并未置身事外,他只是一边经历,一边俯身观察。正如他在火车站看到的景象依然在脑海中停留至今,最终完成了雕塑作品《被编织的女孩》。林振福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一些体悟,每个人都是“被编织”的个体,被社会规则、思想、语言、欲望等无形的事物决定着自身的选择。严格上说,个人于时代命运无能为力,但依然心存希望,思考各种可能性。如上所说,现代教育赋予艺术家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的能力,而技术让觉醒如虎添翼。 作为女性观众,作者视角当然更着重于女性素材,着眼于大时代与弱势群体的复杂纠缠。早期涉及女性的雕塑无几,多为纪念性的雕像或人体像,主题上远离现实个体。“被编织的女孩”在时代背景下,有着社会性、文化性、精神性的含义,诱导社会心理对自身、生活、性别问题等做更多关注,有着现世精神的象征。

此文为采访整理,发布前经受访人审校。

雕塑学会:谈一下《鼓韵系列》?



林振福:《鼓韵》是我离开了家乡来到广州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期间,出自于对家乡的思念而创作。广西铜鼓很出名的,我想着如何把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出来,就借用了这个素材。当时我刚好喜欢用木头和钉子结合做作品,就用这两种材料做了鼓的造型,发现很有视觉冲击感,可以把我心里面的那种情绪表达出来。后来就做了一个系列,一共五六件。

雕塑学会:您的作品很多这种密集排列的表达方式。

林振福:我比较喜欢规整,喜欢用由小东西密集地组成大东西的手法。就像一个社会,也是由无数个普罗大众的个体来组成一个整体大社会,反映了某种社会规律在里面。

雕塑学会:竟然有这么深的寓意。

林振福:这是我的一种本能,你看我从做“编织系列”和“钉子系列”都是这种手法。编织系列也是缠来绕去,最后组成一个整体。
雕塑学会:《鼓韵系列》出自于您对家乡的思念,您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清晰的出发点去创作的。但是利用金属和木头结合成鼓这样的表现形态,灵感产生是怎样的过程?
林振福:以前的雕塑是单一材料的,《鼓韵》是多材料构成,金属和木头,正好这两种可以很方便地结合。当时我正好拿钉子钉木头,钉子振动产生了声音。可能对于别人来说,不会注意这种现象,我却上心了。首先,它不是鼓,但是形体像鼓,又能发出一种震荡的声音。我当时很兴奋,有了一种对家乡的联想,也许是一种乡恋吧。

雕塑学会:这就是创作的冲动吧,现在还有这种创作的冲动吗?

林振福:是的,一直都有创作的冲动。下一步我要做一组美人鱼,但是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做它,可能这段时间漂泊太久,希望把渴望自由的那种心境表达出来吧。现在受生活状态的限制,自由是内心向往的东西,很想用雕塑表现出来。所以,现在想用美人鱼来做载体,做出属于我的美人鱼,独一无二的美人鱼形象。

雕塑学会:艺术作品其实是表达艺术家内心里对现状的反抗,是这样吗?

林振福:可以说是反抗,也可以说是反应,也可以说是追求。我们作为雕塑家,只能用我们的手法语言去表现自己内心存在的东西,这样更容易让人感到共鸣。

雕塑学会:“自由”应该是大部分人共同关注和追求的一个主题,从另一个层面说,您的思考已经渗透到社会问题的部分了,您觉得艺术家跟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林振福:人本身就是社会中的一个元素、一个组成部分。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想追求自由,但是很多自由是受制约的。现在很多东西我们想要表现出来,但是没有时间、没有经济条件、没有环境,就不可能完成。所以我们先要在社会里扮演某个角色,融入进去生存。等有足够能力再说。
雕塑学会:但是心里还是有那个梦想在。
林振福:对。
雕塑学会:在哪个阶段,您的创作思维是最活跃的?
林振福:20多岁到30多岁之间和读研究生阶段是最活跃。那时候没有生活的压力,在纯粹的学习空间里面去创作,经常有很多老师同学一起交流探讨,特别是我的导师巩冰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引导作用,所以,那时作品效率是最高的。
雕塑学会:你最喜欢或最满意的作品是那个阶段出来的吗?
林振福:是的,研究生期间作品《被编织的女孩》。那是我刚来广州第4年,也是考上研究生第2年。因为往返广西老家,经常要去火车站。候车的时候看到人来人往,经常有女孩拉着皮箱从我前面走过。这个场景记忆非常深刻,一直想着要做成一个作品。

这个念头放在心里差不多两年,有天上课,模特摆了个姿态,和车站拉皮箱女孩很像。我就决定开始创作。那时我在研究陶艺,就想用陶艺做一个有深度的作品,而且是跟传统结合的,就想到了编织手法。传统的编织手法是用竹子、藤条实现的,而用泥巴编的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了,难度很大。画了很多草图,也做了两个把整个人都编织起来的形态比如《走向何方》、《等》。到《被编织的女孩》就做了减法,衣裤、靴子、头发不再编织了,只编织露出皮肤的部分,如脸部、手和腿。这种手法就是把个人特征抹去,形成比较抽象的、但是独立存在的人像。它是一个被封闭的某种群体的象征,纵纵横交错的编织把人封锁住了,就像每一个个体在社会中都会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因为行动上依然自由,自身却感受不到这种束缚。这就能引发一些思考的东西在里面。

雕塑学会:编织手法背后给予我们的暗示可能是“捆绑”、“束缚”之类的语言,您把这种暗示放在女孩的躯体上,除了当时作品的原型是女孩之外,还有其他意图吗?
林振福:表现对象是有思考过的,最终还是尊重了原型。一个女孩子拉着行李箱在外漂泊的状态,也反映这个时代。现在社会的发展非常快,很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去外面谋生活,像蚂蚁一样,从一个城市转移到另外一个城市,可能他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很多社会规则捆绑进来了,像法律法规、社会道德、城市新规范,到现在互联网世界里面无数平台的消费陷阱等各种社会制度,乡下人和城里人、本地人和外地人都是存在待遇差距的。都在同一个国度里,同一片天空下生活,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雕塑学会:编织这种艺术语言给予我们的想像空间还是挺大的,不仅外界带来约束,眼界、思想对自我也是束缚的因素。

林振福:对,你这个解读非常棒。从社会整体里面的问题再到个人内观存在 的问题,都有各种不一样的编织、束缚存在。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是一个独立体、矛盾体,既要受外界和自我的约束,又想冲破这种约束。做这个课题的时候,我都没有想到还有很多这种方方面面的问题。

雕塑学会:外界对这个作品评价也是蛮高的。

林振福: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罗小平老师就看中了这个作品,带到上海展出。上海普陀区政府收藏了这件作品,后来放置在上海街头,成为了户外的公共雕塑。

雕塑学会:下一个作品《美人鱼》会怎么做,你对它有期待吗?

林振福:很期待,它是自由的象征。我可能会用金属材料,铜或者不锈钢,但是要表现得是我想要的样子,又能让别人接受。这个是我做的初步的模型。

雕塑学会:是美人鱼和竖琴的结合,这种形式很适合做大型的公共雕塑。
林振福:是的,这几年都在做大型雕塑,可能就不自觉地做成了符合公共雕塑的表现形态。它适合放在水边、音乐厅。
雕塑学会:几年前做了“鼓韵”,现在做竖琴,好像是要做乐器系列的节奏啊。挺好的,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课题,但是作品都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串起来,创作生涯就有种整体感了。您怎么理解当代艺术?
林振福:它是在讲述当代的问题,承载了社会的认知功能,是做观念、做思想。
雕塑学会:它跟手法有关系吗?
林振福:跟手法没关系,当代艺术包括种类太多,表现形式也太多。影视、声光电、绘画、音乐、雕塑。像我们雕塑界,材料的多元化运用和表现也是当代艺术家追求的效果。但是最重要的一点,不管用什么方法来创作,最需要有思想内涵,就是作品一定要有灵魂。让观众看到有触动、能交流。
雕塑学会:那像李时珍这样的雕像是不是自己想做的,还是纯粹展示您超棒的手艺而已?
林振福:这类雕塑承载了一种社会功能,这是客户定制的特定作品,它也具有社会教育意义,这种创作主要是从技术层面去表现。我还是希望能做一些有思考、有个人灵魂的作品,能代替自己去跟观众交流。人的一生最多也就100年光阴,人会死亡离去。但是有载体的思想不会消亡,做艺术家最大的梦想,就是让作品的存在无限期地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
雕塑学会:现在还会做一些疯狂的事吗?比如长期做一件无用的事,不追求现实价值和回报。像我这几年做人物专访,我会想着10年后再找回他们再做采访,也许有些不在这个城市了,有些不做艺术了。但是10年前后,一个艺术家在生活和追求上的变化,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演变。
林振福:这事有点疯狂,但不是无用的,因为艺术需要记录,记录它诞生的过程,这是最重要的意义。作品是物质,会慢慢消失。如果没有记录,它连痕迹都没有。如你所说的,其实我一直在做雕塑作品,本身就是一件很疯狂的事情。
雕塑学会:艺术需要记录它的诞生,这句话有意思。创作需要激情,需要创作力,您觉得创作力是天赋,还是后天可以培养?

林振福:我对天赋的定义,就是一个人热爱一个事物,并且能表现出来。所以这事物你首先得喜欢,喜欢上了,这就是你的天赋。但是你要做专业,就需要有秩序有规范的专业训练才能够表现得更好。当然,还有对生活的体验。

林振福


(向上滑动阅览)

个人简介:

1996年9月-----2000年7月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雕塑系本科

2000年7月------2001年3月进入广西美术出版社教育编辑部工作

2001年3月------2005年7月受聘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基础部

2005年8月------2008年9月受聘华南师范大学科教培训中心

2006年9月------2007年7月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高级研修班

2008年9月-------2011年7月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展览活动:

2005年3月作品《逝去的记忆系列》参加“陌生场”现代艺术展(广西南宁)

2005年6月作品《0》参加“漓江画派---2005广西青年美术作品展”荣获金奖(广西博物馆)

2005年9月作品《0》入选“视觉惊艳”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2007年7月作品《酸雨》参加广州美术学院高级研修班作品展(荣获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2009年6月作品《被编织的女孩儿系列之《走向何方》入选广东省60周年美术作品展

2009年9月作品《被编织的女孩儿系列之《走向何方》荣获全国高校美术作品年会展博研组三等奖

2010年5月作品《被编织的女孩儿系列之《漂泊》入选全国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优秀视觉艺术作品展

2011年1月作品《稻花香里说丰年》荣获第三届国际高校雪雕大赛二等奖(哈尔滨)

2012年11月作品《城市之间》系列参加“融”---当代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广东三水市)

2014年9月作品《鼓韵系列----3》第23届亚洲现代雕塑协会作品年会展

2015年2月作品《鼓韵系列》全套6件  “走心。旅人”青年艺术家八人展

2015年6月作品《毕业前期》第24届亚洲现代雕塑协会作品年展

2015年9月作品《鼓韵系列》全套6件“解语”广西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2016年1月作品《清风》 肇庆市首届雕塑作品展




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