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 创作谈 | 华南美术馆对话冯晓峰:重复的时间、雕塑的减法


冯晓峰

FENGXIAOFENG


- 1987年生于广东湛江市
- 2012年毕业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系 获学士学位
- 201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获硕士学位
-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青年雕塑艺委会委员 
- 广州雕塑学会会员
图片

#interview#


采访者:张秋怡
受访者:冯晓峰

Q1:

晓峰是我一直很欣赏的艺术家,从去年我们合作的展览到参观了他在珠江边的工作室,他的状态给我感觉是很纯粹的。想趁这次采访请晓峰谈一谈从2012毕业到今天这段时间的一些创作历程。
2012年本科毕业后就一直持续做创作,回想能够促使自己走上这条路,其中一方面是当然在美院里面老师们的影响、特别是进入了实验工作室以后接触到的课程和一帮充满理想主义的同学之间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恰好社会上给年轻人参加展览的机会多了起来。比较幸运毕业的时候参加些展览得了一些奖,当时拿到了比较可观的奖金和收藏费。特别是经济这一方面,对一位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他可以暂时不考虑工作收入的影响,开始专心他的艺术创作。2014年回到美院读研,三年中在昌岗工作室做了一些作品,期间收获良多,比如确立了一种做创作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按照导师陈克先生的对我做创作的概述是就是那种“动手在前面,思考在后面”的这类工作方式的特点。研究生毕业后就继续租工作室,从小洲艺术区到新造现在的工作室,可能和一部分青年艺术家一样,读研期间到现在也在一些学校兼任一些基础课程的专任老师,一边进行教学工作一边创作,毕竟能够以作品来维创作的人是极少部分的艺术家。目前的状态还是比较幸福,还在艺术创作的路上。
《拉力的非标准音》 裝置 2017

Q2:

在你的作品里可以看到故乡、成长的故事与环境的一些影子,比如《往北太冷,往南太热》、《偏离中心1cm》、《斗草》等作品。你是如何将这些具体的记忆抽象化为作品的?

我会阶段性的思考个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验以及人与其它的关系,那这些肯定会涉及到我的作品里面包括前面描述的那些。《往北太冷,往南太热》、《偏离中心1cm》、《斗草》等作品,也不能完全说是一种对家乡,或者乡愁之类的东西,我只是在一些经验和现象里面去反思和剥离出一些东西,比如说《往北太冷,往南太热》这句话原先太经典了,我称为“环境地理学式的slogan”,你可以看到我们很多城市有这种类型的东西,比如你开车进入东莞的区域在高速路上好像是欢迎您来到美丽的东莞,你离开这个区域会看见“欢迎您再次光临东莞”。
《往北太冷,往南太热》这句标语我从小看到大,时间、环境、地理位置等不一样,以前大家觉得生动的一句城市形象广告标语,我又再次表达一次,至少对于我,这句话的意义又是不一样。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去海南岛考车牌,听到南北的概念从局部地方人的角度去理解,海南人认为海的北边是大陆,海南人可以理解为海以南边的人、我是海北人,即是海以北边的人,一概而论给我们取名字,我叫海北峰。

《北纬N27°04′东经E110°14′》 装置  2016
《偏离中心1cm》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作品,唱片的黑胶从正圆轨迹因为一个距中心1cm的孔而变成椭圆的轨迹,唱片的唱腔也因此改变,从观念的角度去理解即模糊重塑听觉的再现,从文字的描述是偏离是常态,个人常在这种状态里去表达各自的理解。从物的选择是因为经验视听觉才选择了黑胶唱片,具象的记忆经验抽象化给每个人提供了一些各自解读的可能性。
图片《偏离中心1cm》 装置  2017

Q3:

《重复的周期》系列作品每次的展出都是唯一的,根据每次组装石头的大小、与拨片的距离不同,所发出的声音都不同。据我所知,晓峰平时有玩不同的弦琴类乐器,也时常利用扫、敲击、碰撞、模仿自然的方式研究声音与物件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会对这方面的研究感兴趣?

《重复的周期》从形态、表现手法等等视听觉的部分它无疑是是一件很“复杂”的作品。声音雕塑也是我研究生期间的课题,包括陈克老师也给我们列出一些小课题,包括有时间雕塑等,期间看了一些相关书做了一些研究,其中有一本书讲到关于对不同时间的描述,有一部分是关于重复的时间,重复的时间是因为有了人在社会里提出对时间的记录和理解而产生的概念,比如每年的农历新年它就是一个重复时间的概念而产生的具有社会性时间刻度的结果。


作品的复杂性也体现在里面,作品的起源是我在故乡的海边闲逛,看到潮水不断冲刷大大小小的石头,想到了重复的时间和雕塑的减法,潮汐是有重复的规律性,海边的石头被重复的冲刷,久而久之没有太过锋利的棱角,你可以看到海边的石头它都是偏圆的,这是因为石头被海水反复的冲刷打磨,我理解为雕塑的减法,转动的“装置”可以理解为潮水,我把海边的石头放在作品上任凭装置的“潮水”有规律的冲刷,重复的时间、雕塑的减法,视觉听觉的呈现从而导致它的复杂形态。里面的“乐器”用到了水琴的部分,物的部分只是代表潮汐的意思,创作背景的复杂性和大家介绍一遍,当然希望每个人看到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也有我想说的话在里面。我以往的一些作品也会用到乐器,我觉得乐器和声音是我的一个比较愿意去探索作品可能性的“偏爱”。平时也会玩吉他和古琴,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重复的周期》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7

上图: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下图:Photo by Thibault Juvenile

Q4:

基于生活的经验,我们可以虚拟出自然的景物,却难以捕捉自然的形态。而人工智能也在通过大量的学习模仿人类,你是怎样看待人类与非物质之间的这种博弈关系?


人类在历史中一直对新的科技应用在人类的各个领域充满忧虑,这是我们这个物种的特性,人工智能技术一直在发展和进步,在若干年后回望现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可能对于大多未来人来说也是没有什么好意外的事情。对于人工智能的忧虑是否是人工智能能否成为一个和真实的人类一样,拥有灵魂、拥有一个和我们人类无异样的“人”。我们可以假设一下我们就是人工智能,我们已经进化到我们忧虑的哪一部分或者阶段呢。

反思和忧虑伴随着技术等发展,我们一直是这样发展的, 人类在历史中一直对新的科技应用在人类的各个领域充满忧虑,这是我们这个物种的特性,人工智能技术一直在发展和进步,在若干年后回望现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可能对于大多未来人来说也是没有什么好意外的事情。对于人工智能的忧虑是否是人工智能能否成为一个和真实的人类一样,拥有灵魂、拥有一个和我们人类无异样的“人”。我们可以假设一下我们就是人工智能,我们已经进化到我们忧虑的哪一部分或者阶段呢。反思和忧虑伴随着技术等发展,我们一直是这样发展的。
图片
《人造的海浪—金黄色1号》《人造的海浪 — 蓝色1号》
《人造的海浪 — 蓝色2号》《人造的海浪 — 蓝色3号》 
每幅50x50cm  综合材料  2020

上图: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下图:Photo by Thibault Juvenile

Q5:

听说成为人父之后对你的创作和生活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小孩刚出生,没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做创作的时间也更少了;在技能方面解锁奶娃哄娃、换尿布等的新解锁的技能。宝宝一直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父母的行为,比如我在弹吉他给她听的时候,她会看着我的左手按和弦的指法,也在极力模仿我手指的动态,我感觉娃就是一个“人工智能”。回到上一个问题,我想到古人以前缅怀先人,无非是画像、雕刻的形式。近代开始有摄影的技术,到现在也是这种技术让我们知道我们想要看到我们想要记住的人的一种方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是否能够让我们以人工智能作为载体的方式去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去发展和存在?那这样有没有伦理的问题等?
《斗草系列2》植鞣革 尺寸可变 雕塑 2015
正在展出
图片
图片

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科技、媒介与艺术
 2021/8/14 - 2021/10/10


关于华南美术馆 

华南美术馆是碧桂园旗下第一家美术馆,始创2018年,位于碧桂园广东33小镇。本馆长期举办国际性现当代展览、开展典藏研究、普及公共教育、学术研讨与艺术家驻留等项目,致力于打造立足于华南,面向全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当代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