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语言和文字能解决人的所有精神需求,艺术就没有存在的意义|雕塑学会×蚁潮
蚁潮
1985年6月出生于广东汕头。
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201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现为佛山市艺术创作院·佛山雕塑院专职雕塑家。
三级美术师
中国雕塑协会会员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广州市美协雕塑艺委会理事
佛山市美协雕塑艺委秘书
广州市雕塑学会理事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采访嘉宾:蚁 潮
采访撰文:哥筱乔
拍摄剪辑:蔡志鹤
若语言能解决人的所有精神需求,艺术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是蚁潮对“艺术能到达语言无法到达的地方”的补充。稿子写了一半,突然意识到蚁潮的不锈钢作品《渔技在身》,也许是“余技在身”的隐喻。果断、理性、直接的蚁潮,对文字和语言与其作品的合作,有着细腻的触感。
余技在身,相当能表达蚁潮目前对艺术创作的态度,观望着、审视着、探究着,同时吸收着大量技术知识,和创造更多动手经验。用他的话语来说,就是等待着厚积薄发的那一刻。
蚁潮研究生时代一直在进行琉璃创作与研究,试图将琉璃艺术的材质美感与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含蓄飘逸结合,《食粮》、《丼》、《流止》等就是当时的代表作。琉璃艺术创作最大的挑战是技术限制,在高温下的流动趋势、切面折射度、光面视角影像等材料创作特性,让琉璃艺术至今仍属于边缘艺术。蚁潮的琉璃作品语言单纯、简洁,具有独特的造型辨析度和形体秩序感,色彩上多以黑白的虚实变化为主,材料上多与金属配合,点到即止。
美院研究生毕业之后,蚁潮就职于佛山市艺术创作院.佛山市雕塑院。佛山是陶瓷之都,加上因为琉璃加工企业被环保规整的原因,蚁潮在创作材料上转向了更多元化,涉足陶瓷、金属、石头等。对于曾经主要从事琉璃创作的艺术家来说,如果对材料缺乏很强的技术和观念的支持,内心是脆弱的。蚁潮在这个问题上相当谦逊、谨慎、坦诚,他认为目前仍处于对各种材料的特性和造型观念深入挖掘的阶段。
和陶瓷工艺的“出窑”一样,“退火”是琉璃艺术创作中极其重要的步骤,两者都承载着让人期待的随机性、不可预见性。对艺术家来说,这样独特的创作经历亦培养了其踏实的性情,同时也让他对关于未来的表达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因为这种不确定性,让他获得了更宽广的可能性。在访谈中,他比较确定的是个人对雕塑作品价值核心的定义:造型理念、形体处理、审美选择。
作者一直在思考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差异,通过对蚁潮的采访似乎有了一部分明确的答案。艺术作品的材质,无需在意是木材、玻璃还是金属、石头等,只要能表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对工艺品来说,材质就非常重要,黄铜还是翡翠,要有相应的物质价值来支撑商业价值。
以下是采访记录,经作者梳理和采访者审校。
雕塑学会:最近在忙什么?
蚁潮: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刚做完“佛山市革命志士纪念雕塑”集体创作项目,这种创作的意义就是一种普惠,民众看了之后能够理解明白。我们选择了陈铁军等16个佛山本地的红色革命代表人物,以人物现代写实的手法做了1:1比例的组雕和独立人像,历时半年。对艺术家来说,是介入社会的一个方式。和学院时代不一样,那时是要做现代、做当代,工作之后发现,社会需求跟艺术家个体价值之间有巨大的冲突,要自己去找平衡。
雕塑学会:似乎是当代艺术家共同面对的大问题。
蚁潮:这不是大问题,是阶段性的问题,是认知层面的问题。其实有黑白灰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殊途同归,要达到某种目的,可以两脚同时走路。